日期:2025-07-07 11:03:02
日期:2025-07-07 11:03:02
山东机器人开始快跑了!而且看起来,青岛需要组建的机器人跑团阵营不能小。
6月底,《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正式发布,规划布局工业、服务、特种和人形机器人四大领域,瞄准装备制造、智能家电、智慧农业、医疗康养、安全应急、警务运行、智慧矿山、文化旅游、教育教学等15个重点应用场景,领域很宽泛,场景很丰富,就看哪个城市、哪个领域最先破局、出彩。
在2024年出台《山东省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之后,又加码出台“行动计划”,“山东机器人”憋足了劲儿要快跑。
“行动计划”同时勾画了山东各主要城市机器人发展的重点方向。青岛市被赋予 三大 重 点 :海洋工程特种机器人、新能源场景特种机器人、智慧康养服务机器人。同时要求青岛一体化推进工业、家庭服务、海洋、康养等领域机器人研发制造和集成应用。“一体化”推进这个词儿,对青岛期望很高——确实需要一个强大的机器人跑团。
从各地市重点方向看,青岛机器人产业在本土定位、产业延伸、链条耦合以及领域选择方面,都处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都是“明星级”的产业选择。
未来城市跑得快不快,要看机器人跑得快不快。
展开剩余88%这几年,在人工智能横扫之下, 城市的追赶正在从“产城人”,变成“产城+人+机器人”,机器人产业几乎纳入所有重要城市的产业视野,似乎都害怕跑慢了、跑不快,这反映了制造业命运性迭代的紧迫现实,青岛和青岛制造,当然不能慢了。
青岛需要一个不小的跑团阵营,而且还要跑得最快。
01
青岛上上下下的节奏,反映了这种急迫的敏感,从政府到企业。
几乎与“行动计划”发布同时,6月26日,海尔集团正式宣布,成功完成战略入股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协议转让股份交割,新时达正式成为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的新成员。
与此同时,海尔倡导发起“机器人联合体”——乐聚机器人、睿提智能、钛虎机器人、梅卡曼德、千觉机器人、仙工智能、精锋微控等7家具身智能代表企业等,共同成立“具身智能创新生态联盟”——一个很有深意的“机器人朋友圈”,将青岛机器人产业的生态,一举推进到长三角机器人阵营,拉长了产业触角。
新时达是国内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重要机器人企业,完整掌握机器人控制器、伺服驱动器和系统软件等关键技术,海尔“入主”新时达,意味着海尔在产业互联网领域要“软硬兼施”,也意味着青岛机器人产业圈再添“硬件”,同时山东青岛工业机器人领域的追求。
6月24日,创新奇智科技集团与上海擎朗智能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擎朗”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自主设计与“创新奇智”的工业大模型、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牵手,共同成立联合开发实验室,进军工业领域具身智能机器人,与海尔异曲同工。
6月25日,作为2025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建链常态化行动的一次“常态”,青岛还举办了一场具身智能机器人专场对接会,海尔、海信、海克斯等链主企业和一批优秀中小企业参加,这种“对接”就是“实战”。
“青岛机器人”称得上步履匆匆,颇有点“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气势。
确实,对所有城市来说,人工智能领域、机器人产业,是城市产业能够最后一搏的风口,是制造业变革的重要关口,慢不得。
5月中旬,青岛举行了具身智能机器人生态发展大会,也发布了《青岛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目标一是主攻人形机器人整机和关键部组件产品研发,二是创新应用特定行业场景应用,开发与应用二合一,以构建人形机器人产业体系,而且要求在2027年基本建成,还要培育5至8家人形机器人重点企业, 目标很 硬、任务很重 。
从现有机器人发展的现状看,青岛要培育几家重点企业的目标应该问题不大,但要快速“出圈 ”,真正进入场景应用、快速覆盖头部市场,并且成为行业领军企业,难度不小。
好在,青岛在机器人领域长短板的分析上还是很到位的,包括瞄准了智能传感器、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也瞄准了制造和民生重点场景,方向很准,如果到 2027年,真能率先实现机器人整机突破、应用突进,完成机器人的第一次迭代,就算得上功德圆满 ——即使是阶段性的。
02
从“行动计划”看,山东机器人布局做到了“提纲挈领”,也表达了城市间的产业协同,避免了行业盲目。 四大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各司其职,可以避免资源浪费,毕竟,这个行业刚一出现就已经铺天盖地,基于产业特色和市场应用的科学选择,十分重要。也毕竟,过去的中国产业发展总是呈现风潮性,避免跟风也十分重要。
济南市 的 目标是重载工业机器人、高温强冲击特种作业机器人、驱控一体化芯片与控制器,打造国内领先的机器人测试验证平台,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加快机器人整机及零部件产业协同发展。
目前,济南市各类机器人产业企业大约 90余家 ,核心产业规模接近150亿元,像奥太电气的焊接机器人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翼菲自动化的并联机器人全球出货量前三,兰剑智能的物流装备出口额位列行业前五……这些“走在前”的企业,是济南机器人产业的“底气”。
今年2月,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行者泰山”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化到二代,据称是山东省首台仿生机器人,而且跑出了7.2公里,速度不算慢。
淄博市目标是高精度弧焊协作机器人、矿用预警侦测特种机器人及机器人专用行星减速机,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智能协作机器人和核心零部件生产高地。
淄博的机器人产业企业 35家,拥有机器人行业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9家,2024年产业规模达到了50亿元。其中,纽氏达特成为工信部特种机器人27家“揭榜挂帅”榜主单位之一,生产的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市场份额占全国的70%。今年,纽氏达特将打造减速机年产150万台精密行星减速机及精密传动系统模组项目。另一家企业遨博智能与比亚迪、奇瑞、吉利、华为等300多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在协作机器人领域出货量连续5年国内第一、世界第二。
济宁市 的 目标是机器视觉系统、智能控制器等,加快推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打造机器人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济宁市已拥有机器人产业相关企业 4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家、省级瞪羚企业5家;其中,整机生产企业16家,涵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三大类型,涉及控制器、减速器、传感器、伺服系统“三器一系统”关键零部件。
珞石科技业内知名 ,是“国家级高速高精度工业机器人链主企业” ,也是全省唯一进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符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名单的企业,每年有上万台工业机器人销往全球,产能全国领先。
除去四个主要城市,枣庄、烟台、潍坊、泰安、威海、日照、临沂、滨州等地,都被列入“行动计划”,也均有发展重点,有点儿“一地一业一品”的意思。
总起来看,“行动计划”之于各地机器人产业方向的选择,基本符合其当地产业现实、特别是机器人产业企业的发展现实,结合了本地资源禀赋,做到了实事求是、因地置宜。
四个城市共同的主导目标是要建成“高地”,相同的具体目标是聚力核心零部件、实现“整机”成果,目标路径、成果闭环基本一致。
03
相比之下,“行动计划”赋予青岛机器人的发展方向——“海洋工程特种机器人、新能源场景特种机器人、智慧康养服务机器人”三大领域,更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 。毕竟,这几个领域符合青岛产业实际,也符合泛在的场景需求,未来的变现空间,也相当广阔。
海洋工程特种机器人,是近几年海洋工程和资源开发的革命性应用。国内一批前沿的海洋工程机器人企业,均围绕“机器人+深海科技”展开布局,覆盖水下探测、作业、救援、资源开发等多个垂直领域,在全球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资源重要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这一“特种”领域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青岛在“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中,超前布局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两大未来产业,加上发达的海工装备产业背景,为该领域机器人开辟了足够遨游的空间。
新能源特种机器人,是机器人产业在新能源全新场景应用,领域足够新、也足够细分,而场景应用也十分广泛。6月,海尔新能源推出了行业领先的智能微电网边缘智控AI能源机器人,可为家庭和工商业用户提供集发电、储电、管电、售电于一体的全周期解决方案,而青岛鲁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行业首创的无线快充技术,均属于这一领域。
至于智慧康养服务机器人,是个既垂直又宽泛的领域,垂直在于抓住了当下及未来的需求,宽泛在于它包含了家庭服务、健康、养老等许多细分领域,在应用上既是 B端、又是C端,特别具备快速市场化的条件。
更重要一点,它与海尔等企业早就布局的智慧住居、大健康等领域,以及“无人家务”的实践一脉相承。如果说,青岛将来能够在机器人领域“出圈”,智慧康养服务机器人可能最令人期待。
海尔机器人产业早在10年前就已经开始布局,依托海尔智家在智慧、制造领域的长期沉浸,已经在清洁机器人、外骨胳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方面有所成就。而海尔智家也承担着山东省服务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的重任。
海信则获批建设山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聚焦“人形机器人 +”家庭服务领域,同时也是国家《人形机器人标准化白皮书》主要参编单位。当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海信也有部署,比如成功获批国家重点专项《面向柔性装配的类人形智能装配机器人》项目。
工业门类齐全,是制造业系统化行进的重要基础,但机器人产业更特 殊 , 既需要系统能力,更需要垂直制造的穿透能力 。在更专业、更精细的机器人关键配套领域,山东半岛与长三角、大湾区等地域相比,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似乎也是海尔将其机器人生态延伸到长三角的原因之一。
“行动计划”赋予青岛机器人的发展领域,有相当的产业纵深,但场景的丰富、数据的集成只是给予了机器人发展的应用空间,而要实现 “整机”能力,还是需要“制造”本身——而且是尖端制造。
青岛已经储备了部分机器人关键组配件企业,如国华智能的人形机器人关节设计、丰光精密的特微型谐波减速器等等,但对于一个处于膨胀期的全新产业来说,应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在产业配套的 原生企业建设方面。
截至去年底,全国约有1.35万家人工智能企业,其中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企业接近4500家,约占三分之一。深圳已超2200家,而且几乎汇聚了国内相当一批龙头企业,阵营一流。青岛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则有500余家,差距不小。而人工智能企业汇聚的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也是机器人产业汇聚的能力。
未来三年,山东机器人产业规划很明确,到2027年,机器人制造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培育产值超20亿元的机器人制造领军企业3家以上,而且要成为全国机器人研发制造增长极和应用新高地,产业变现目标很实、区域定位谋划很高。
尤其,这三家制造领军企业会花落谁家?
所以,青岛也要快跑了。
发布于:山东省盛达优配app-前三配资公司-股票网上配资-做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